鉴定端砚石品的“青花”特征_文房四宝

鉴定端砚石品的“青花”特征

2016年07月02日 03:48 by:艺术迷网

蚁脚青花

图1

    “端溪者出自唐宋,至于今日无贬词,是即天地之宝欤”。端砚精华唐宋在下岩,明清在水岩。“水岩大西洞犹宋之下岩北壁皆无上妙品”。(端溪砚史)端砚石品包含石色、石纹、石质,不仅可供观赏也是鉴定砚石真伪不能忽视的重要依据。然而钦定《西清砚谱》中乾隆皇帝和大臣的评论多为“石肌细腻,墨绣古厚”;“紫色黯然,墨光莹润”;“斑驳古雅”;“石质亦古”之类。极少提到石品是因为贡砚的砚石不是带有石品的端溪精华。宋“仁庙以前赐史院官砚多是下岩石,其后来岁贡惟上岩石。”(砚史)清朝“每岁端午,督抚仅以端砚九方,随葵扇、葛布进之,皆新坑纯净之石。嘉庆中用麻子坑,近则用茶坑,购自民间制为官式,县官石户均无科累矣。”(端溪砚史)端溪七十余坑,新坑皆凡俗之石;从水岩石和麻子坑的开采耗资差距可窥两者质之高低;“大抵茶坑石质燥,扣之作金声,发墨而损毫。”(端溪砚史)

    “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水岩砚石如此难得绝非易见之物,易见者绝非水岩石砚。水岩坑洞随着开采掘进,石脉变化、断绝不可避免。清朝道光年间已有“端溪精华已尽”之叹(端溪砚史)。《文房肆考图说》也叹息:“天地真蕴益渐耗竭矣”。《砚辨》著者孙森自叙:“僕家藏砚七百余,多宋明龙尾坑佳石,独无端岩水坑,每以为憾。”在清朝文人必用砚的时代,水岩石砚竟然已经这样罕见。“自宋以来砚谱、砚说如林,然按水岩开于万历二十八年则从前之说断难尽合于今石矣。”(宝砚堂砚辨)此乃二百年前所言,近代开采恐更断难尽合于昔日之石。数百年来伪假水岩砚石早已遍布天下。幸运的是尚有中国古代文献可以比照,认真研读砚谱,细心观察石品,真假并非不可鉴识。

    愿与同好交流,将多年收藏研究中发现的端溪水岩砚石石品陆续逐一公之于众希望爱砚者赏鉴。申明两点:一、石品“湿水乃见”,图片均为日光下湿水拍摄。二、为便于观看,图片适当放大。

    “蚁脚青花”,(图1)“亦名苍蝇脚青花”或“虮虱脚青花”。蚁、蝇、虮、虱,虽小如豆,整体尚容易看到,足脚则不易看到,蚁脚青花亦然。比蚁脚还小的青花,若观察欠精微则难以发现。《宝砚堂砚辨》云:“有极细青花小于蚁脚”。图1蚁脚青花实际尺寸约2毫米。(图2)

图2

    《端溪砚史》云:“细如纤尘玲珑透露者为蚁脚青花。”图1的蚁脚青花不仅形状似蚁脚,石质亦透露。砚石和蚁脚融为一体如树脂包裹着多脚昆虫的琥珀化石。

    《广语》视蚁脚青花为上品,《端溪砚史》列为第三。《广语》云:“青花微细如尘,隐隐浮出或如虮虱脚者为上。粗点成片者次之。盖石极细乃有青花。青花者石之精华也。”《端溪砚史》云:“青花以微尘为上,鹅氄次之,蚁脚又次之”。

     有形异而质同的蚁脚青花。(图3)

图3    

    下篇,其二微尘青花。

    (注明两点:一、石品“湿水乃见”,石品图片均为日光下湿水拍摄。二、为便于观看,图片不同程度适当放大。因为上述原因图片石色与实际目视有所不同,未经湿水的图片也将随后发出。)

微尘青花

图1

   《广语》云:“青花微细如尘隐隐浮出”。(图1)

      “青花以微尘为上”。(端溪砚史)

   “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曝书亭集)“青花如波而微尘视之无形,沃水乃见斯为上品。”(砚坑志)

      下图砚背中间的微尘青花湿水乃见。(图2)

图2

    称为“萍藻青花”大概是比“微尘青花”大而散,形状更像萍藻之故。

   “青花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结,欲浑不欲破。(端溪砚史)破者,破心也。或含浅红点,或白点,皆青花之病。精神不凝足故也。如缁尘翳于明镜,如墨沈着于湿纸斯绝品矣。”(端溪砚史)

     下篇,其三鱼儿队青花。

    (注明两点:一、石品“湿水乃见”,石品图片均为日光下湿水拍摄。二、为便于观看,图片不同程度适当放大。因为上述原因图片石色与实际目视有所不同,未经湿水的图片也将随后发出。)


鱼儿队青花

 图1  

明末岭南三大家学者之一屈大均《石语》云:“青花上品若涧沚细藻,朱碧莹然,繻缕隐隐又如鱼儿队行。”(图1)

图2
图3
青花似鱼,头粗尾细,背浓腹淡,弧形像鱼摇身摆尾。(图2、3)

图4
图5
鱼儿之间有“朱碧莹然,繻缕隐隐”的“胭脂线”环绕宛如水波中鱼儿追逐游戏。“胭脂线”之说见《宝砚堂砚辨》。(图4、5)

图6
图7
图8
青花如鱼“浮动如生”。(图6、7、8)

鹅氄青花和鹅氄结。

(注明两点:一、石品“湿水乃见”,石品图片均为日光下湿水拍摄。二、为便于观看,图片不同程度适当放大。因为上述原因图片石色与实际目视有所不同,未经湿水的图片也将随后发出。)

图1
图2
图3,鹅氄青花有疏密、长短之分。

    《端溪砚史》云:“青花以微尘为上,鹅氄次之,蚁脚又次之”。鹅氄青花(图1、2、3)

    相同或相近的地质状态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石脉。宋代虽然没有鹅氄青花的称呼,但是端溪下岩砚石有类似鹅氄青花的石纹。宋代端溪下岩砚石“色青黑,细如玉”,“扣之无声”。(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下岩柔软胜于水岩。对端溪下岩砚石不可简单仅以石色和类似鹅氄青花的石纹判断真假,另有叙述。不过,爱砚家如果发现类似的特征不应忽视,应探幽索微予以精查,以免万一真正的宝石被鱼龙混杂渐渐流失泯灭。附明朝徐达将军铭砚侧石纹图。(图4)

图4

    《端溪砚史》云:鹅氄结“大如拇指小如豆,鹅氄堆聚,外有黑线或胭脂线环之者《砚辨》谓之:‘青花结’,乾隆以前所开大西洞多有之,近则少矣。”《砚辨》著者孙森自叙:“僕家藏砚七百余,多宋明龙尾坑佳石,独无端岩水坑,每以为憾。”道光年间已少的水岩青花结在数百方藏砚中发现两方,实属幸运。(图5、6)

图5
 图6

    “鹅氄堆聚”的“鹅氄结”湿水也不易发现,需要在明亮处最佳是在日光下察看。若砚石的青筋上有鹅氄结比较明显易见。(图7、8)

图7
 图8

点滴青花

 通常所说端砚的青花是明清时期端砚的石品。(如微尘、冬瓜瓤、鱼儿队、鹅毛氄、雨淋墙、萍藻、蝇头、子母、蛤肚纹、玫瑰紫、青花结、蚁脚等,蚁脚亦名苍蝇脚或虮虱脚。)点滴青花特指唐、宋端溪下岩砚石石品。

    青花无论唐、宋,皆以形似而名。顾名思义,明清端砚青花名称中的“蝇头”、“萍藻”可能是圆形,也许有形似“点滴青花”者,“子母”为长幼应有大小,未知其形状。清朝高其佩铭端砚的青花难以判断是“蝇头”还是“子母”。(图1)
图1

明朝孙克弘铭端砚的青花也难以判断是“蝇头”还是“子母”。(图2)

图2

下岩、水岩石以外其它砚石有“青花粗点”不是佳石。(图3)

图3

 鉴识青花各人见解难免出现差异,所以需要辅以石色、石质、其它石品的观察分析。

    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写道:“端溪下岩旧坑,卵石黑如漆,细润如玉,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又一种卵石,去臕方得材,色青黑,细如玉,有花点,如筯头大。其点别是碧玉清莹,与砚质不同。唐吴淑砚赋,所谓点滴青花是也,故名青花子石。今讹为青花紫石,李长吉诗已误作紫字。其实未尝紫也,青点之中或有白点如粟,排星斗异象,水湿方见。”此二品下岩石“南唐时已难得,庆历间坑竭。”(摘自日本1810年刻印,康熙癸巳,何焯校明人旧抄本)

    依据赵希鹄所云四种特征来看徐达题铭端砚。一、青花形如点滴,质地与砚石不同;(图4)

图4
二、细润无声;(图5)细润无声从图片难以体察,以我的经验凡有如图1和图4石纹石色的砚石视之柔软,扣之声弱。

图5
三、青点之中或有白点如粟;(图6)

图6
四、下岩卵石青黑色。(图7)


图7

图1至图6皆为湿水图,图7是明朝孙克弘和徐达两砚未湿水同时拍照,一经比照右侧徐达砚的青黑色愈加明显。

    此外书法、雕刻等方面亦可佐证,明初开国功臣,题铭于洪武二年的年代、身份与唐、宋下岩石的坑竭难得相合。
标签:端砚 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