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
《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此表是楷书,带有行书笔意。但还保留较浓的隶书笔意。如字形多呈扁方,许多字的笔画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笔意。如"言"字的横画,以及"有"、"里"、"方"字的横画,都有浓厚的隶书遗意;另如"并"字,特别是"同"字的左撇,"企"、"舍"、"获"、"长"字的捺笔,也明显的是隶书的习惯写法。另外,以每个字而言,在章法行列中无统一的倾斜度与约定的重心,也与形容的"群鸿戏海"有相近处。值得提出的是,在标准楷书盛行的后世,这种写法已很一般,但放在汉代末期,楷化到如此程度已相当先进,这同已出土的的当时的书法相比,可以看得很清楚。故有"正书之祖"的美誉。
释文
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即日长史逮充宣大令,命知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表里俱进,应期克捷,馘灭凶逆。贼帅关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憙,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臣繇上。

钟繇《贺捷表》高清

《贺捷表》
文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即日长史逮(逯?)充宣示令,命知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表里俱进,应时克捷,馘灭凶逆。贼帅关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憙,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臣繇上。
注释:
⑴戎路:古代帝王军中所乘的车。后泛指兵车。兼行:谓以加倍速度赶路。⑵无任:无法胜任,无能。扈从:随侍皇帝出巡的人员。
⑶企仰:踮起脚来仰望。引申指景仰、仰慕。悬情:挂念。
⑷长史:官名。秦置。西汉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属官均设长史,后历代相沿。宣示:宣布,公布。
⑸征南将军:四征将军之一,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诸征将军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的地位与偏裨杂号将军相同。东汉末年丞相曹操因战乱经常征伐四方,乃常置四征将军,秩二千石。魏文帝时将官职制定九品,四征将军为第二品,地位次于三公。三国时征南将军曹仁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⑹馘(guó )灭:杀死和消灭。
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八月,羽又急攻樊城、襄阳,魏荆州刺史胡脩、南乡太守傅方皆降于羽。背恩:背弃恩义。
⑻不终:不能终其天年。厥 (jué):他的。
⑼憙:同喜。
⑽便宜:便当,合宜。上闻:向朝廷呈报。
前后文字解释
“鬱岡齋墨妙第一”《郁冈斋墨妙》 明代汇刻丛帖。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县)王肯堂把魏、晋以来历代书家墨迹编次摹勒,集为10卷,由当时名手管驷卿镌刻。此帖半木半石,帖名篆书,卷末刻“万历三十九年岁次辛亥夏五金坛王氏摩勒上石”篆书2行。
王肯堂(1549-1613) 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明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进士,选庶吉士,官至福建参政。书法深入晋人堂室。辑郁冈斋帖数十卷,手自钩搨,为一时石刻冠。曾授翰林院检付,参与国史编修,著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等。由于朝廷不纳他的抗倭疏议,愤然称病辞职回乡,从此重操少时喜爱的医学。居家期间,他边疗民疾,边撰医书,曾成功的为一位眼窝边生毒瘤的患者行切除术,作过落耳再植术,“以惊驱惊”治愈一富家子弟因科举得中惊喜过度而得的精神病。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学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
“敬道”:桓玄(369年—404年),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汉族,东晋末期桓楚国建立者。
“子云”:萧子云(487-549)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景齐,南兰陵人。
介绍
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的书法,是较可靠的传世文人书中最早的作品。看此帖,其字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今人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帖的体即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所提到的“八分楷法”。 如“言”字的横画,以及“有”、“里”、“方”字的横画,都有浓厚的隶书遗意;另如“并”字,特别是“同”字的左撇,“企”、“舍”、“获”、“长”字的捺笔,也明显的是隶书的习惯写法。另外,以每个字而言,在章法行列中无统一的倾斜度与约定的重心,也与形容的“群鸿戏海”有相近处。值得提出的是,在标准楷书盛行的后世,这种写法已很一般,但放在汉代末期,楷化到如此程度已相当先进,这同已出土的的当时的书法相比,可以看得很清楚。故有“正书之祖”的美誉。钟繇的字以书写自然,风格古朴,以及章法结字的茂密幽深著称。这些,在此帖中都可约略见到。
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明帝时受太傅衔,故世称“钟太傅”。曾师曹喜、刘德升、蔡邕,工篆隶、行草,尤以楷书擅名。有《荐李直表》、《贺捷表》、《宣示表》、《力命表》等。这些作品有的刻成单帖,有的收集在众帖中。
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